这座全球最大考古博物馆建了整整二十余年,将于2023年1月1日对公众开放。如果出境旅游重新开放,你的第一站要去哪里?请将即将开业的大埃及博物馆放在心愿清单首页,这座全球最大考古博物馆建了整整二十余年,馆藏超过10万件埃及古老文明珍宝的新博物馆将于2023年1月1日对公众开放。100年前,霍华德·卡特意外发现了图坦卡蒙墓,这一未遭盗掘的古墓中出土的大批珍宝震惊了世界,是埃及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伟...
2022-11-10
通过展示大量故宫珍贵文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普及和推动作用。 9月19日,2023年《故宫日历》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据了解,2023年是农历癸卯兔年,故宫出版社整合编辑和设计力量,依托故宫博物院优秀专家资源,推出了《故宫日历》家族系列,分别为兔年《故宫日历·2023年》,以人物故事画为主题的《故宫日历·书画版·2023年》,以及《故宫日历·亲子版》《故宫日历·汉英对照版...
2022-09-20
借助数字化技术,制造出圈非遗IP产品。游客反馈“我在休闲旅游步行街,逛到非遗织品,看着挺心动,就是价钱不便宜,买了也是放家里存着,也不能随随便便穿戴出来,最后没买。”南阳游客李小姐。“去黄山旅游时,我买过刻汉字的非遗食品豆糖,很有意思,味道也还不错。”常州游客张先生说。“少见拿得出手、价格又实惠的非遗商品,除了网上能看到,线下不知道到哪里买。”长沙游客彭女士。“不懂这些非遗产品,更不要说数字...
2022-09-08
完成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正阳门箭楼完成修缮保护、先农坛耤田遗址活化利用、妙应寺修缮排除安全隐患、万寿寺有望在十一期间对公众开放……7月15日,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近五年来取得的实质进展。中轴线申遗,是北京修缮保护、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当天,记者还走访了本市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最大限度留住老城的历史印记?如何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范之城?一个...
2022-07-18
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当代价值。互联网拉近了非遗作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非遗技艺摘下“神秘面纱”,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借助互联网平台,可充分展示非遗文化与技艺,有助于非遗作品销售,让非遗品牌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和潮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进驻线上拓展市场,通过“非遗+互联网”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 非遗传承人朱立群研究直播选品以“...
2022-07-12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22日举行开幕典礼。开幕典礼由香港特区政府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致辞时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离不开中央对香港的全力支持和对香港同胞的关爱,离不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对我们的信任。她表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会成为未来访港游客的必到之地,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传承不息的精神...
2022-06-23
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又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等重要职责。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再次揭示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责任担当和文化力量。近年来,在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博物馆风潮引领下,我国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热度不减。据国家文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
2022-06-19
开馆后,将成为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博物馆6月14日,据北京青年报近日报道,目前,首都博物馆东馆二次结构已基本建设完成,整体预计今年年底竣工。2023年春节后将启动展陈施工、制作,9月份开始文物布展,预计明年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 据了解,首都博物馆东馆又名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新地标及城市绿心核心文化建筑之一,因为造型巧妙融合了...
2022-06-19
博物馆展厅面积共17005平方米,由六个单体组成6月16日获悉,四川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即将对公众开放。 据了解,成都自然博物馆位于成都理工大学西侧,其前身是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项目建筑方案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美国PCPA事务所提供,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蜀山、蜀道、蜀水。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主体由六个单体组成,用山...
2022-06-19
苦苦等待约3000年,三星堆青铜鸟脚人像终于找回“另一半”。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这不是人像,应当是神像。”现场见证两件文物“合璧”的专家无不惊叹。“...
2022-06-18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的约六万件文物将“重现”在人们面前。6月15日,敦煌研究院与腾讯互动娱乐合作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探寻文化遗产展示的新技术、新模式。“数字藏经洞”是实验室的首批项目之一。1900年,敦煌藏经洞石破天惊。在不足7平方米的洞窟中,出土了4世纪至11世纪的约六万件文物。有“国际显学”之称的敦煌学,就是以这些用汉文、藏文、吐蕃文等文字写成的...
2022-06-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资源家底逐步摸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完成。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测量历代长城总长度21196.18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58处。全国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00多万件/...
2022-06-16
据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剧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启动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程序以来,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由北京市政府提交国家文物局,正等待专家审核。计划在2023年年初,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文件,争取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根据新版实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限制篇幅的要求,申遗文本需要在限定的篇幅中,清晰地表达遗产的价值及相...
2022-06-16
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祭祀区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天,携程平台上“三星堆博物馆”等相关关键词,搜索热度环比前一周有显着提升。携程门票数据显示,三星堆博物馆跻身2021年四川省热门博物馆前三名,同时还位列四川最受欢迎景区前二十名。近两年,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的诸多成果,持续吸引着文博游用户对该领域的关注。携程四川当地向导李婷也见证了这个过程。李婷表示,从去年发...
2022-06-14
图说:文化遗产旅游复兴计划启动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6月11日是中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程旅游、穷游网陆续发布一系列新计划,推出多主题“非遗+旅游”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非遗丰富旅游体验近年来,中国的各类文化遗产相关旅游项目受到更多关注。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搜索热度较去年同期提升127%。在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人群中,90后、00后年轻游...
2022-06-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自1921年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学就与历史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考古学与历...
2022-06-10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人类与多彩文明对话搭建了重要平台。当下,运用科技力量让博物馆“活起来”,借助数字手段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以此推动博物馆服务升级迭代,更好满足观众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成为发展新趋势。智慧博物馆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当下,为加强智慧化建设,各博物馆根据自身文物保护与参观展示的实际情况,都在积极完善数字化设施和功能,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观众体验感,以更加丰富多彩、生...
2022-06-10
6月9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批示指示,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杭州...
2022-06-10
2002年的3月6日,我看到《北京晚报》上刊登了一则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于是怀着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敬畏与对知识的渴望,我勇敢地报了名。经过考核,我幸运的成为了一名文博志愿者,不曾想到这一干就是20年。牛爱君在国博留影我从事分析仪器相关工作,与文博并不沾边,在做志愿服务工作前,我对文博领域的了解其实也十分有限。习近平总书...
2022-06-10
6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各级文化和旅游、文物工作者迅速兴起学习热潮,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研究重大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各...
2022-0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