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行业   地方   观察   科技   投融   城市   专家   研报   学术   文博   文创   景区   交通   住宿   红色   乡村  乐园   户外   节会   环球   攻略

五一冷观察:报复式旅游背后是“消费降级”?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5-06 18:16来源:蓝渊笔记

五一结束了。这个小长假旅游市场有多火,已经众所周知,但依然有人提出了质疑:5月5日,“五一人均消费远低于4年前”的话题,突然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关注。

随之而来的争论是,五一假期的“人山人海”是不是在穷游、属于消费降级?旅游消费力现在到底有没有恢复?可以对旅游市场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了吗?

五一人均消费低于4年前

但旅游消费力上行趋势不变


首先回到事实本身。从数据上看,“五一人均消费远低于4年前”是存在的。

根据官方发布的五一国内旅游出行人次和旅游收入,假期人均旅游消费为540元,确实低于2019 年同期水平603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低于2017和2018年。


在国内旅游市场整体表现已经反超2019年的背景下,“人均旅游消费”不及疫情前水平,意味着什么?

国联证券分析师认为,疫情三年中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短期难以完全修复——五一人均旅游收入较2019年仍然存在缺口,就代表当前消费者信心尚未恢复。大家的钱包还相对干瘪,没那么敢花钱。

这能说明旅游消费力正日益萎缩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从三年来的节假日人均旅游消费来看,2023年春节、清明、五一三个节令假日的数据,较2021年相比都是正增长(2022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严重,所以不做对比)。

同时,2023年春节、清明的人均旅游消费都增长了3%,而五一则增长了9.7%、大幅高于之前的两个节假日。


这就给出了结论:人均旅游消费处于积极复苏的通道中,且今年以来保持着上升趋势。尽管和疫情前相比仍有差距,但截至五一,这个乐观趋势还是很明确的。

在整个消费市场大盘里,旅游已经是为数不多可以“拿得出手”的选手了。

五一期间,旅游相关的物价飙升屡屡冲上热搜,尤其是“酒店刺客”、“民宿毁约涨价潮”这种新闻,引发了多方关注;从官方统计数据中也可知,今年五一旅游出行人次是高于疫情前的,所以这是一轮典型的“量价齐升”。

以此为背景,该怎么理解“人均旅游消费不及2019年”?

答案,或许和出行统计规则也有关系。

交通部给出的数据是,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2.70亿人次(文旅部的数据是2.74亿)——其中,从绝对量来看,公路和铁路是发送旅客最多的交通方式,尤其公路出行是无可置疑的主角。

这就意味着五一机票虽然相比2019年有较大幅度的涨价,但民航出行的量太低了,对人均旅游消费的拉动不大。


其次,公路出行基本属于中短途旅行,其中有很多本地游、周边游、返乡游的用户,这部分人群可能不涉及过夜住宿,完美避开了“酒店刺客”、也就不产生很高的旅游消费了

当然,今年五一的长线出行需求增长还是很迅猛的,民航和铁路发送旅客的数量都超过了2019年。

所以,机票酒店价格虽然一路飙升,但在整个旅游消费大盘中可能占比不算高,人均旅游消费也就被拉低了。

正所谓,人类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你买你的高价机酒去旅游,我开我的汽车去郊区转一圈就回家,但我们其实都算五一的旅行者。

五一旅游带飞一票行业

未来将是稳就业主力军


从积极的一面看,2023年五一明确了一点,就是旅游市场已经重回增长的上行通道了——这是今年的春节、清明都没能做到的。

从国内旅游出行人次的恢复程度来看,今年五一反超了2019年19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的三年里,19个节假日中只有2021年的五一反超了疫情前、达到103%的恢复水平。


所以今年五一塑造了疫情以来前所未有的小高峰,它可能预示着中国旅游正式从复苏转向振兴了。

另一方面,今年五一旅游的火爆,迅猛地拉动了很多消费业态的起飞,比如零售餐饮、服装、金银珠宝、烟酒等等,整体来看服务消费的火爆大于商品消费,这也契合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强度更高的场景。


和旅游强相关的行业里,哪些被带的最开心?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5月4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我们用“收入同比增长”这个维度做以下排序:

游乐园(11倍)>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4.4倍)>公园景区(3.5倍)>休闲观光活动(3.3倍)>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业(3.2倍)>住宿服务(52.3%)>餐饮服务(32.8%)>室内娱乐服务(23.8%)。

显然,旅游对于整个线下消费来讲,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火车头,值得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

另外,旅游市场的红火,对于激发内需本身也有着强力拉动的作用——因为旅游在创造就业方面是可依赖的对象。

据申万宏源分析师,在吸纳就业的全国行业中,剔除第一产业后,2022年我国前五大行业占据就业人口的 67.2%:而其中批发零售业、交运仓储以及住宿餐饮,都和旅游强相关。


今年五一旅游市场的火爆,会为行业树立更坚定的振兴信心,诸多人才也将加速流入旅游业。比如假期时“忙到飞起”的导游群体,在疫情期间曾大量流失,而今年旅游市场一路火爆之后,很多人重操旧业、回归了导游岗位。

旅游可能是为数不多有能力“自我救赎”的产业,打破“人员失业-口袋没钱-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这一点值得注意。

高端旅游消费力显着抬头

地产一鲸落万物生?


事实上,在“人均旅游消费力恢复不足”背后,也应该看到高端旅游消费的抬头。

据Fastdata极数发布的《2023年中国旅游业复苏趋势报告》,今年3月的数据显示,高收入群体旅游需求复苏更加强劲,这在旅行平台的相关五一数据上得到印证。


比如,五一期间两舱机票(头等舱、商务舱)订单涨幅超过经济舱水平,两舱机票单程均价为2443元,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80%。租车自驾游订单平均花费超1000元,同比去增长五成;豪华车及舒适车车型需求增加,订单同比均增长80%以上。

高收入群体追求的高品质出游,和崇尚穷游与高效的“特种兵旅游”同时出现,似乎正是旅游消费力结构分化的某种隐喻。

这个世界也很大,装得下所有人的悲欢。

再提一个和旅游弱相关,但也很有趣的观察点。

今年五一假期前4天,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合计销售45.72万平方米,是2019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

分城市层级看,二、三线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都是2019年以来同期的新低;一线城市相对较好,对全国总量的贡献达到了42%,远超历史同期水平。


这意味着两点:一是目前房地产市场依然惨淡,二是一线城市的购房者比二三线要多。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不再热衷买房,那他们手中的钱流向哪里了?

Fastdata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小城市的旅游用户需求率先释放,活跃度远超一线城市——这或许是个巧合,也可能不是,但已经有很多声音提出,房地产的衰落,恰好让其他很多消费行业得以获益。

所谓一鲸落、万物生,真是个令人唏嘘的场景。

旅游市场真正未来风险

宏观经济能不能继续给力?


说回“大家钱包都干瘪了”的宏观现实。这是旅游消费一个避无可避的大背景。

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从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看,居民收入增速提升、消费倾向开始回升,已经高于 2020-2022 年,但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以 2019 年为基期的复合增速看,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至 6.4%,高于去年四季度的 5.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提升至 5.0%,高于去年四季度的 3.0%。一季度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 62.0%,已经高于 2020-2022 年同期均值 60.9%,但距离 2019 年同期的 65.2%仍有一定差距(@光大证券)。


而消费不振这个事,又和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很大关系:今年一季度,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还很大,16-24 岁人口失业率抬升1.5个百分点至19.6%、创历史同期新高。

申万宏源分析师认为,五一人均旅游消费恢复不足,可能就是“就业压力下居民收入恢复偏慢”的反映。

但这不是最关键。因为一季度支撑旅游产业走向繁荣的商旅出行,可能也现出疲态了。

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2%,低于临界点,比上月下降2.7个百分点;综合PMI 产出指数为54.4%,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4月PMI 重新回落至荣枯线之下,表明经济复苏势头尚不稳固,尤其是国内内需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中泰证券)。

以酒店市场为例,从春节之后各地就迎来“拼经济”热潮,大家纷纷出门要抢回失去的三年,这引发了商务出行的热潮,也带动了酒店价格的一路飙升,甚至有媒体报道“打工人出差都出不起了”。

但商务出行的最终目的,是要拿回订单的——如果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发现找不到买单的人,这股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拆分4月的PMI数据来看,可以发现,消费与商务出行相关的服务业继续恢复,交通运输、住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60,但与企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行业(如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租赁及商务服务等),就没有这么高的数字了。


这是一个值得担忧的信号。

所以,现在旅游业景气度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还在于宏观经济层面。大家再憋疯了想出门玩耍,旅游业也不可能独立于经济规律、完全逆势生长。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继续保持观察。


【中国旅游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旅游网"或"www.ct.cn"并附文章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相关推荐
在城市里走街串巷感受城市文化、体验烟火气;在博物馆里看不同的展馆,欣赏更多藏品……日行数万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花费尽量少的时间和费用,游览和打卡尽量多的景点,然后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如今,年轻人观光游开始呈现新的特点,各种半日游、一日游攻略层出不穷。   现状:年轻人观光游主要围绕三类场景周末搭上高铁动车,前往柳州品尝螺蛳粉,到武汉搭长江轮渡,或者到长沙打卡网红品牌,正成为广州不少年轻人的...
6月6日电 去哪儿6月5日发布的《2023年端午假期旅游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截至6月4日的平台搜索量和提前预订量看,今年端午节假期我国旅游市场有望延续“五一”势头。数据显示,受假期时长影响,端午节假期出行仍是周边游、短途游居多。但得益于通畅的高铁线路和低价机票,围绕大城市的“2小时旅游圈”成为出行新趋势。如从北京出发,1小时可实现京津冀多个城市通达,2小时能到达辽宁朝...
 “露营热”带动了户外电源行业的蓬勃发展,在一众品牌开始陷入各种“卷”的时候,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已经来临。  续航不限量,小指可拎起的外接电池户外电源(品胜逆变宝)发布  前不久,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胜)在广州召开发布会,推出了战略性新品——外接电池户外电源。基于广泛分布的换电网络,能带来续航不限量的全新用电体验。并凭借“一根小指就能拎起”的超高便携性,让发布会上的嘉宾印象深...
3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即日起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外国人入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如今,中国入境游市场全面恢复近两个月,吸引了外国游客纷纷来华。他们看风景、赏文化、品美食……感受美好中国的多彩活力。快乐中国之旅英国游客艾达在上海乘坐都市观光巴士,用相机定格“东方明珠”的那一刻时,兴奋地说:“眼前的风景很美,巴士观光方便快捷,座位也舒适,旅程串起了上海很多地标建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4日批准18个地质公园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总数因此达到195个,分布在48个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标识创建于2015年,用于认定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地质遗产。这有助于将重要地质遗产的保护、公众宣传、可持续发展方针的落实相结合,服务当地社区。在此次新增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中,印度尼西亚有4个,巴西和伊朗各有2个,希腊、日本、马来西亚...
聚焦/热点

聚焦/热点

副标题

聚焦
热点
关键词
关键词
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
夜间旅游
康养旅行
户外旅行
研学旅行
城市
酒店
航空
攻略
景区
乐园
标签模块(3)(1)(1)(1)(2)(1)(1)

标签模块(3)(1)(1)(1)(2)(1)(1)

副标题

视线
论道
视点(2)(1)(1)(1)

视点(2)(1)(1)(1)

副标题

旅行
环球
视点(2)(1)(1)

视点(2)(1)(1)

副标题

动态
动态

全国旅游投诉举报热线:12345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京ICP备2021027040号-2    经营许可证11010501796008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983  

China Tourism Network   Copyright © 2010-2023 c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