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疫情能否撼动中国旅游业的“交椅”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1-03 10:32作者:高舜礼来源:中国网 既不要过分自恋,也不可自暴自弃,是保持行业自信的必要分寸。 本文作者 高舜礼 系旅游资深专家、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新冠疫情转眼就折腾3年,把旅游业弄得一塌糊涂,不仅接待和收入“打对折”,企业和从业者也狼狈不堪,尤为令人愤懑和焦躁的是,至今前景仍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时空隧道里。近观几篇业界文章,有人眼看旅游深陷疫情泥淖而难以自拔,便在惋惜和隐忧之余,开始审视旅游的产业地位。也就是说,在这场很难对付的疫情影响下,旅游历经多年拼搏而赢得的产业地位,能否继续坐稳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那把“交椅”? 旅游作为疫情寒潮下受灾最重的产业,3年来一直挣扎在谷底和深渊,毫无复苏和恢复之望,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几乎“腰斩”,无论是与全国GDP增幅相比,还是与其它行业恢复比较,便自我感觉“矮人一头”。再看疫情下的救助政策,各地方和行业部门曾“敛乎”一堆,到底救灾和纾困作用如何,是久旱甘霖、还是杯水车薪,全行业、协会、企业自有公论;5月下旬国家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的政策措施,出台了6个方面的33条政策,涉旅内容也少之又少。国家对旅游业重不重视,不能由此来断定;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旅游真正所需的实质性支持,在疫情之下谁也很难给予。于是,有文章提示业内保持清醒认识,“不要盲目高估旅游的战略价值和战略地位”。 触发敏感神经的另一因素是最近召开的二十大报告,有收听收看者在当日就发现,报告竟对旅游只字未提,而对文化提了20多处,这便让“文化和旅游”机构(部、厅、局)的干部和旅游从业者,不自觉地对比起文旅地位之落差;随后,在中央授权发布的报告(全文稿)中,有人发现提到2处“旅游”、30处“文化”字样。于是乎有作者撰文说,旅游目前还处于可有可无的阶段,“旅游业算不上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也不能算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 还有俄罗斯最近撤销旅游署的消息,也让业内人联想到国内旅游机构的状况,说“显示出旅游业独立门户的尴尬,旅游可能并没那么重要,尤其是处于一个复杂斑驳的时代”。 当然,业界对旅游地位的各种忧虑,除了上述客观因素,也有主观上的敏感。熟悉一个领域、更懂一个产业的,自然一有风吹草动、蛛丝马迹,便会首先预感到,这与“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同理。 什么是旅游的产业地位或战略定位?且不说具体定义和概念,就按业内人的认识习惯,应是指国家在文件中对旅游业重要性的认定。这种表述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三五年不会变;在3年疫情影响下,这个地位或定位变了吗?我是至今未曾听说的;是否将要改变呢,更是闻所未闻。如果不变,旅游产业定位就还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10多年前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确认的。 恰如其分地看待旅游业的作用,不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对于业内每个人都非常必要。不论是哪个岗位上的从业者,对旅游怀有敝帚自珍之心是可理解的,但对它的地位、作用和贡献,更应有清醒、理性和中正的认识。尤其是要有一种客观态度,旅游业不是无所不能、重要无比的,而是在许多方面和状况下,处于其次或再次的位置。举例来说:一不如吃饭重要,“人是饭、铁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旅游不可能如此;二不如上学重要,一旦疫情趋紧,孩子不能到校,每个家长都心急如焚;三是不如医疗重要,任何人得了疾病就必然放弃旅游计划;四是不如就业重要,哪一家庭有人失业下岗,都会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五是不如突发事件处置重要,一旦哪儿发生地质灾情或水旱大灾,怎么还会有心思出游。做这样具体情况的列举,恐怕通宵达旦、三天三夜也罗列不尽。 也就是说,旅游虽是国民生活之必需,但有若干前提条件,若一味强调旅游之重要,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正如有人调侃说“旅游就是吃饱饭、撑得慌以后的事儿”。如果做一个类比,作为满足心理和精神的一种需求,旅游与看演出、听歌儿、户外运动、竞技比赛、自驾探险等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差异是在各有疆域边界、各有专业特征、各有作用功效、各有影响领域。一味地把旅游业看得很重,似乎能包罗万象、统筹八方,那也未必能够行得通,如前几年提出“旅游+”,结果+来+去,还是很难把别的行业+进来,最后倒是被别的行业+旅游了。 既不要过分自恋,也不可自暴自弃,是保持行业自信的必要分寸。尽管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各地为了自保而加码不懈,旅游仍要保持一份行业的清醒和自信,认清和铭记行业的职责本分,方能在疫情及次生灾害的蹂躏下,依然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 从40多年坎坷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看,旅游无论遭受什么劫难,都在以下6方面恪尽了职守和本色: 一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居家久了必然想出门、出游,这是人之所欲、人之本能;若长时间“禁足”、“静默”,就会情绪焦躁、抱怨生病。世卫组织报告说,新冠流行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发病率增加25%;中科院陆林院士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 二是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士人”的要求,认为旅行旅游是成才不可或缺的学习途径,可以获得比书本知识更加有益的见识,让人心胸开阔、淡泊宁静、文明礼貌,放到今天则应该适于全体国民。 三是增加社会就业岗位。这是世界旅游组织和各国政府公认的旅游产业优势,其劳动密集型和综合智力型的就业特征,可以吸纳各个层次、各种知识背景、各个年龄段的数量庞大的人群就业。 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凡是旅游兴旺的城市,必定是声名远扬、繁荣昌盛;凡是搞好旅游的乡村,必定是乡村振兴、农民富裕。 五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旅游有助于挖掘、活化、传承、赋能文化,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以旅兴文”;旅游还可提升国民文化修养,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六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我国已有高达3亿人次的国际旅游规模,这是中外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最重要载体和最宽广渠道,通过旅游可以实现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树立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 旅游业的以上作用和功效,由于遭遇疫情的影响和干扰,而暂时难以充分发挥,所能做到的较以前明显减少,但作为产业功能并未因此而失掉或改变,旅游依旧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旅游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在抗御疫情的最后关头,仍要强调旅游行业的自信,自信之底气来自于产业韧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对旅游抗打击力的最恰当比喻,只要坚信这一点,就能增强抗御疫情的信心和毅力。 【中国旅游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旅游网"或"www.ct.cn"并附文章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2月2日消息 中国旅行社协会日前发布《关于做好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提示》指出,旅行社应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明确各方权责。明确告知游客回国需持有48小时阴性核酸证明,并及时提醒和协助游客开展核酸检测,避免因无法提供核酸证明而延误返程时间。建议在旅游合同中就核酸检测费用以及游客未按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导致无法按时回国的责任做出明确说明。根据《提示》,旅...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全国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总体安全平稳有序,文旅市场复苏势头强劲。 强劲的复苏态势也对各地旅游管理部门、企业经营者和一线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新华社记者发现,为顺应行业复苏态势,满足大众旅游服务需求,多地在探索中采取了平衡客流、升级安保、提升服务等一系列措... 2023年湖南省力争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6%左右,恢复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2月2日,2023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召开。2023年湖南省将以举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抓手,擦亮“奇秀山水”“经典红色”“城市文化和都市休闲”“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五张名片,力争旅游业总收入达8000亿元左右,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6%左右,恢复到2019年疫... 2月3日电 记者从中国旅行社协会获悉,近日,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关于做好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提示》透露,旅行社要按照《关于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通知》要求,在试点国家名单范围内开展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如开展单项委托业务,不受上述国家限制,但旅行社仍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单项委托业务。《提示》明确,旅行... 2月3日电 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微消息,自2023年2月2日起,中国驻日本使领馆调整赴华签证办理要求。请按照中国驻日本使领馆领区划分递交签证申请。更新后的赴华签证办理要求如下:一、无需办理签证人员(一)适用各类互免签证协定的外国人(二)持有效中国永久居留证件的外国人(三)持各类有效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四)持有效APEC商务旅行卡(不包括虚拟卡)的外国人二、申签流程(一)使馆领区的申请人请登录中... |
|